一、「觀入」與主體間性(第1〜6週)
1. 莊子與惠施「魚樂之辯」的溝通處境
2. 孟子「知言養氣」章的「超越主體性」意涵
3. 胡賽爾(E. Husserl)的「交互主體性理論」
4. 以康丁斯基(Kandinsky)及侯孝賢為例

二、文明衝突與文化間性(第7〜12週)
1. 文明衝突作為近代歷史的特徵
2. 當代意涵下的「群眾」觀念
3. 哈貝馬斯(J. Habermas)的「交往理性理論」
4. 以李承寬與「中華藝工聯盟」為例

三、現象、藝術創作與溝通(第13〜18週)
1. 孔子「樂教」的意義
2. 王陽明的「心意知物」觀
3. 康德(I. Kant)《判斷力批判》的藝術溝通
4. 以江文也及北島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