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堂課:
理論部分: 了解樂器的構造和介紹大鍵琴的大綱歷史。|彈奏部分: 習慣於大鍵琴的聲音和觸鍵。
教材: Edward L. Kottick: A History of the Harpsichord, Johann Sebastian Bach: Praeambulum in C major BWV924
第2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從14世紀到15世紀、16世紀北歐的大鍵琴-。
彈奏部分: 習慣於大鍵琴的觸鍵, 理解大鍵琴的不同發音彈奏。
教材: Jean-Philippe Rameau: Menuet en Rondeau (from ‘Pieces de clavecin’)
第3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16世紀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大鍵琴-。|彈奏部分: 學習巴洛克時期的基本裝飾音。
教材: J. S. Bach: Invention in C major BWV772, François Couperin: Prelude 1 (from ‘L'Art de toucher le clavecin’)
第4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16世紀義大利的大鍵琴-。|彈奏部分: 加深理解大鍵琴的不同發音彈奏。
教材: François Couperin: Prelude 2 (from ‘L'Art de toucher le clavecin’), J. S. Bach: Invention in F major BWV779
第5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17世紀在比利時安特衛普Ruckers-Couchet的大鍵琴-。
彈奏部分: 學習數字低音 (1), 如何讀取低音聲部上方標示的數字及使用數字低音的知識來彈大鍵琴獨奏作品。
教材: Jean-François Dandrieu : Principes de l'Acompagnement du Clavecin,
J. S. Bach: Preludium in C major BWV846-1 (from ‘Well-tempered clavier volume 1’)
第6堂課:
理論部分: 介紹以及比較16、17和18世紀不同時代的各種指法, 了解使用不同指法的目的。
彈奏部分: 根據Girolamo Diruta and Tomás de Santa María的當時歷史文獻指示彈奏16世紀及17世紀的指法。
教材: J. S. Bach: Application BWV994 (from ‘Klavierbüchlein für Wilhelm Friedemann Bach’), Antonio de Cabezón:
Diferencias sobre ‘El Canto del Caballero’, Barbara Sachs/ Barry Ife: Anthology of Early Keyboard Methods
第7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17世紀法國、德國、奧地利和英國的大鍵琴-。
彈奏部分: 17世紀在英國Vierginal School的作品中, 應用歷史的指法。
教材: William Byrd: Preludium, Prelude and Fantasia in a, Pavan and Galliard
第8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17世紀義大利的大鍵琴-。|彈奏部分: 了解不同調音法, 及比較平均律和巴洛克時代的調音法。
教材: Girolamo Frescobardi: Toccata No.8, 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 Pavana Lachrimae,
Variations on “Unter der Linden grüne”
第9堂課:
理論部分: 學習數字低音(2), 認識Basso Ostinato和音樂:Chaccone、Passacaglia、Bergamasca和”La Folia”。
彈奏部分: 用Basso Ostinato彈奏17世紀的音樂作品。
教材: Jean-François Dandrieu : Principes de l'Acompagnement du Clavecin, John Playford, Division violin,
Jean-Baptiste Lully: Chaconne (from “Phaeton”), Passacaglia (from “Armide”)
第10堂課:
理論部分: 學習數字低音 (3),更了解低音聲部上方標示的數字。
彈奏部分: 認識17世紀’Unmeasured prelude’前奏曲的彈奏法及使用數字低音的知識來彈大鍵琴獨奏作品。
教材: Louis Couperin: Preludes, Jean-Henri d'Anglebert: Preludes from ‘Pieces de clavecin’, Luzzasco Luzzaschi: Prelude
第11堂課:
理論部分: 巴赫的音樂 (1) -他的作品與北德的Stylus fantasticus的影響-。
彈奏部分: 了解巴赫如何受到17世紀作曲家的影響。
教材: Dietrich Buxtehude: Präludium in G minor BuxWV163, Johann Adam Reincken: Toccata quasi Fantasia con Fuga,
J. S. Bach: Toccatas
第12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18世紀法國的大鍵琴-。|彈奏部分: 認識17世紀及18世紀法國的組曲及音樂的特色 (1)。
教材: L. Couperin: Suites, J.-H. d'Anglebert: Suites, from ‘Pieces de clavecin’,
F. Couperin: Pieces from ‘Pieces de clavecin’ vol.1 and 2,
第13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18世紀德國的大鍵琴-。|彈奏部分: 巴赫的Inventionen及他如何受到17世紀作曲家的影響。
教材: J. S. Bach: Inventionen, J. C. F. Fischer: ‘Ariadne musica’, Johann Kuhau: ‘Neue Clavierübung’
第14堂課:
理論部分: 巴赫的音樂 (2) -介紹巴赫時代的其他鍵盤樂器-。
彈奏部分: 認識Clavichord、Organ、Geigenklavier等其他鍵盤樂器, 了解大鍵琴跟它們的差異。
教材: J. S. Bach: Prelude, Fugue and Allegro in E-flat major, BWV998, Organ sonatas, 6 partitas
第15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18世紀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的大鍵琴-。
彈奏部分: 在Domenico Scarlatti的奏鳴曲及Georg Friedrich Handel的組曲中, 學習義大利式裝飾法。
教材: D. Scarlatti: Sonatas from K. 119, 208, 209, 420, 490, 491 and 492, Padre Soler: Fandango, G.F. Handel: Suites,
William Babell: from “Suites of the most celebrated lessons”
第16堂課:
理論部分: 認識17世紀及18世紀法國的組曲及音樂的特色(2)。
彈奏部分: 在F. Couperin和J.-P. Rameau的組曲中, 更了解18世紀法國組曲的風格。
教材: F. Couperin: Pieces from ‘Pieces de clavecin’, Concert Royaux, ‘Les Nations’, J.-P. Rameau: from ‘Pieces de clavecin’,
Jean-Féry Rebel: ‘Les éléments’ Simphonie nouvelle for 2 Violins, 2 Flutes & Continuo
第17堂課:
理論部分: 認識在德國柏林巴赫以後的音樂。
彈奏部分: 認識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的大鍵琴協奏曲和他寫的Cadenza。
教材: C. P. E. Bach: Harpsichord Concertos, Versuch ü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
Johann Joachim Quantz: Versuch einer Anweisung die Flöte traversiere zu spielen
第18堂課:
理論部分: 大鍵琴的歷史-從19世紀末巴黎博覽會到20世紀到現今的大綱歷史-。
彈奏部分: 認識20、21世紀的大鍵琴音樂作品和演繹法並入門彈奏。
教材: Alexder Voormolen: Suite de Clavecin, Manuel de Falla: Concerto for harpsichord and 5 instruments,
Francis Poulanc: Concert champêtre, Jukka Tiensuu: Fandango, Roderik de Man: “Chordis Canam” for
harpsichord and tape ,Eric Maestori: “...More Endeared” for harpsichord, 藤原嘉文: “Sound Mosaic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