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思考地誌學(Topography)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展開,有別於媒材或議題所分類的「藝術界」,地誌學的實踐技術將當代藝術擴張為一個由跨界拓墣所共同製作的聯合領域。這樣的技術轉向不只擁有探索社會實體的隱藏「野性」潛能,也同時具有揭露此「野性規訓」之歷史遞嬗的觸角。本課程將邀請具備實踐此地誌技術的藝術家、評論家、策展人、各界學者,分享其具體經驗,並談論在當代藝術擴張的前提下,如何建立「跨域協作」的呈現機制。
地誌學的討論在藝術學院中的意義,則指向一種以具體移動經驗為基礎資源的教學翻轉,不再以教師身體為教學核心,而是在每個人適當地出示其移動經驗時,讓各種居住經驗、旅行經驗、漫遊經驗等等各個相異的路線,重新交會於交通方式、地景、自然生態、人工設施,從而能「證實」一種無可逃避的「地方生活」之存在。
- 教師: g900111 龔義昭
教師姓名:龔義昭
教師簡介:臺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教師姓名:陳伯義
教師簡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博士、藝術家
教師姓名:龔卓軍
教師簡介: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策展人
教師姓名:李旭彬
教師簡介:海馬迴光畫館創辦人、策展人
教師姓名:你歌影視 (吳倧源/廖修惠)
教師簡介:當代影像藝術團隊
教師姓名:劉紀彤
教師簡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碩士、藝術家
教師姓名:吳克威、蔡郁柔
教師簡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班、藝術家
本課程以拓墣學、地誌技術觀察當代藝術實踐方法的轉向,邀請台灣相關藝術家、策展人於課堂中分享其創作、策展經驗。分別為:獵人帶路(陳伯義)、流域建築(陳伯義)、曾文溪地域地景(龔卓軍)、麻豆大地藝術季(龔卓軍)、事件與視域(李旭彬) 影像復返(李旭彬)、獵風景的人(你歌影視)、路上觀察與身體拓墣(劉紀彤)、聯境-遶境-想像域(張景泓)、地域事件(吳克威、蔡郁柔)
本課程適合對當代藝術創作有興趣者
「藝術觀點」80\84期